耳带状疱疹66例分析

来源:百济药房药讯   2016-05-25
耳带状疱疹又称Ramsay Hunt综合征及膝状神经节炎,以耳带状疱疹、面瘫及位听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1].为探讨Ramsay Hunt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误诊原因,作者对焦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1981年3月至2007年06月诊治的耳带状疱疹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耳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误诊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6例耳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均具有耳皮肤神经痛;62例具有疱疹;并面瘫56例;并位听功能障碍20例;早期误诊病种多样;早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是治疗的关键。结论:耳皮肤神经痛可作为耳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指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直接影响此病的预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耳带状疱疹患者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19~68岁,均为单侧发病,右40例,左26例,就诊时间0.5~15d.所有患者均有耳皮肤神经痛;62例具有疱疹;并面瘫56例;并位听功能障碍20例。62例按Hunt分型[1]:1型:耳带状疱疹6例;2型:耳带状疱疹伴面瘫36例;3型:耳带状疱疹伴面瘫及位听功能障碍20例;首诊误诊外耳道炎15例,误诊为贝尔氏面瘫7例,误诊为梅尼埃病3例,误诊为突发性耳聋2例,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误诊为口腔溃疡1例,误诊为高血压1例。

  1.2 治疗与结果 所有患者发病早期给予抗生素、抗病毒、糖皮质激素应用以及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伟、穿琥宁、炎虎宁。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10 d为1疗程:强的松60 mg·d-1,晨起1次顿服,服用4 d;强的松40 mg·d-1,晨起1次顿服,服用2 d;强的松20 mg·d-1,晨起1次顿服,服用2 d;强的松10 mg·d-1,晨起1次顿服,服用2 d;局部于疱疹溃破时用自制的蒸发埯包湿敷后,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涂,所有患者疱疹于2周左右消退仅留痂皮;恢复期辅以针灸及局部理疗。面瘫40例在1~3月恢复,8例在6月内完全恢复,6例在1 a左右完全恢复,2例遗留永久性面瘫,伴有位听功能障碍者,通过中枢的代偿且辅以扩血管药物、营养神经药物以及镇静剂的应用,眩晕及听力于发病后0.5~3个月恢复。

  2 讨论

  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侵犯面神经为主的疾病[2].此病常单侧发病,沿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特殊的疱疹、面神经瘫痪及内耳功能障碍症状[1].以往文献和王洪田等[3]认为疱疹是该病最主要的诊断依据,而王蕾等[4]的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不出现疱疹或延期出现而仅出现疱疹前的耳皮肤神经痛症状。本组病例中,有4例仅出现耳皮肤神经痛而未出现疱疹但伴有面瘫或位听功能障碍也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且王蕾等人的研究表明首发症状中皮肤神经痛阳性率明显高于疱疹阳性率。因此作者认为耳带状疱疹的诊断除面瘫、位听功能障碍外,具备耳皮肤神经痛和疱疹2个症状中的1个即可诊断。

  耳带状疱疹由病毒引起,此病毒可潜伏于体内神经细胞之中,平时不致病,在某些诱因激发下,病毒可通过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体内,侵犯外胚层组织,并感染神经节,也可侵犯神经本身,甚至沿周围神经进入皮质。此病病变常较广泛,不仅侵犯神经节,中枢的神经核和脑脊膜也可被累及,且常同时侵犯2个以上脑神经产生不同的带状疱疹综合征[1].上述机制致使该病首发症状多种多样,首发症状的不同造成误诊的疾病各不相同。本研究中首诊误诊病种达7种表明了上述观点;未见疱疹前,易误诊为外耳道炎,合并面瘫时易误诊为贝尔氏面瘫[5].本研究中,误诊为炎症比例最大,其次是贝尔氏面瘫,与上述观点一致。

  耳带状疱疹是比较少见的疾病,故早期易误诊。分析误诊原因为:(1)首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够;未见疱疹时,忽视了耳部皮肤痛、感觉迟钝这些疱疹前神经痛的表现;(2)询问病情不详细,不能正确鉴别神经疼痛和炎症疼痛的区别,没注意到耳带状疱疹的耳皮肤神经痛有其一定的神经分布区域;(3)耳鼻喉科医生和神经内科医生的诊断思维集中于各自专业的常见疾病,忽视了耳痛、疱疹、面瘫等症状的存在;(4)首发症状不常见,首诊于口腔科、心血管内科而被误诊。本研究中1例以口腔疼痛为首发症状被误诊为口腔溃疡,1例以血压高为首发症状被误诊为高血压病。因此对于伴有耳皮肤神经痛的高血压患者要警惕耳带状疱疹的发生。

  关于耳带状疱疹的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多采用抗病毒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应用。耳鸣、眩晕者可予以镇静剂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应用,可缩短病程且具有镇痛作用。张昆等[5]认为早期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大量的激素可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加速面瘫的恢复。本研究中,早期强的松10 d 1疗程的减量使用取得不错的效果表明了耳带状疱疹的治疗早期选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此外,恢复期辅以针灸及局部理疗也可加速面瘫及面肌功能的恢复。

  (参考来源:《耳带状疱疹66例分析》郭冬菊,《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年3月25卷2期)。

【温馨提示】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和治疗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
● 如需咨询药物,请点击【服务指南】,了解相关信息。

疱疹药物
本栏目热点文章

药品信息服务证: (粤)一非经营性一2018—0148
@2013~2024 广州市康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400-101-6868
请输入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