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疾病,临床治疗药物多样复杂,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组胺类、抗凝剂、免疫调节剂、抗凝剂,这些方法虽可有效控制病症,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1].近几年,中医理论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疗效也得到诸多医学学者及患者的肯定[2].本研究就荨麻疹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并和同期西医治疗者相对比,现介绍如下: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120例荨麻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中医组与西医组,每组患者60例,前者即采取中医理论,辨证分型,予以对症治疗;后者即统一行西医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治疗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优势更加明显。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效果值得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120例荨麻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中医组与西医组,每组患者60例,中医组中,男性患者38例,占63.3%,女性患者22例,占36.7%;年龄最小的是9岁,最大的是75岁,平均年龄(41.9±6.3)岁;病程最短的是6天,最长的是1.5年,平均病程(0.5±0.3)年。西医组中,男性患者36例,占60%,女性患者24例,占40%;年龄最小的是8岁,最大的是74岁,平均年龄(41.8±6.5)岁;病程最短的是7天,最长的是2年,平均病程(0.8±0.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着差距,P>0.05,两组数据对比具有进一步对比价值。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组
该组患者采取中医理论,辨证分型,予以对症治疗。①风热型:地肤子、浮萍草、黄芩、龙葵、生地各30g,陈皮、白鲜皮、银柴胡、秦艽 、荆芥、防风各20g,苦参、牛蒡子、甘草各15g.②风寒型:生姜、白芍各30g,陈皮、防风、荆芥、桂枝、麻黄各20g,羌活、蝉衣、白鲜皮、甘草各15g.③血瘀型:地肤子、白鲜皮各30g,荆芥、白蒺藜、红花、赤芍、当归、桃仁各20g,甘草、蝉蜕各6g.④血热型:生石膏、生地各30g,知母、地肤子、白蒺藜、荆芥、当归、苦参、白鲜皮各20g,甘草、蝉蜕各6g.⑤胃肠湿热型:黄芩、茵陈、土茯苓各30g,苍术、枳壳、陈皮、荆芥、厚朴、栀子、防风各20g,甘草、苦参各15g.⑥气虚两虚型:茯苓、白芍、灵芝、夜交藤、生地各30g,荆芥、赤芍、当归、白术、防风各20g,升麻、甘草各15g.以上药方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1个疗程15天,连续服用3个疗程。
1.2.2 西医组
该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维生素C、氯雷他定,1个疗程15天,连续服用3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3]
①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风团消退,无瘙痒,无复发,即为治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风团消退>40%,瘙痒减轻,仍复发,但复发间隔延长,即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即为无效。②1年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中医组患者经过辨证施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
3 讨论
荨麻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中医瘾诊范畴,病因复杂,并且容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不同大小风团,剧烈瘙痒,消退后无痕迹,甚至有的患者会伴有烦躁、憋气、胸闷、腹泻、发热等症状[4].究其发病原因,多和风、湿、热、毒、禀赋不耐有一定关联,对此,依中医理论,分型为风热、风寒、血瘀、血热、胃肠湿热、气血两虚型,予以解表散寒、祛风排毒、通腑泄热、调和营卫、补气养血治疗为主,扶正祛邪,调整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目的[5].该病在辩证施治时,虚实夹杂,有实证、虚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虚、湿,所以,重视养血益气、祛风止痒治疗,祛除病邪,如果能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可能效果会更佳[6].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组患者无论在治疗效果方面,还是在病情复发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由此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医辨证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总而言之,针对荨麻疹发病病机,采取辨证分型治疗,可综合调理,迅速祛风止痒,调理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标本兼职目的,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在荨麻疹的治疗中。
参考来源:《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支颖川,《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